青年愛國主義教育
在網絡空間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
張澤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產業(yè)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yōu)勢的現代產業(yè)體系。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領會講話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將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同網絡空間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途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日益普及,網絡空間不僅成為銜接現實社會、推進網絡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重要延展性場所,也逐漸成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拓展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場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充分挖掘網絡空間與青年群體的耦合優(yōu)勢,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空間和主體邊界,從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方法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話語的契合與藝術、載體的綜合與滲透、技術的耦合與賦權、資源的統(tǒng)籌與生成等方面入手,促進各要素之間既獨立運行又有機統(tǒng)一,以切實發(fā)揮網絡育人的實際效能,進而厚植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其使命擔當。
網絡空間視域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變化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愛國主義教育場域走向虛擬化。網絡空間既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場域,也是主體、客體、環(huán)體、介體等要素之間存在的關系網絡。網絡信息技術和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同向聚合、相融并進,促使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相交融,帶來生產生活和學習模式的變革與重構,使愛國主義教育場域逐漸走向虛擬網絡空間。這不僅意味著現實與網絡的有效對接,還意味著互聯網超越傳統(tǒng)的空間概念和功能,承載著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綜合優(yōu)勢,成為加強青年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新陣地。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是相對于現實空間而言的,其存在狀態(tài)和作用范圍是無形、無邊界的,它以知識、信息、聲音、圖像、文字等作為存在形式。但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虛擬性”不具有虛無和虛假之意。尤其是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成熟,青年群體可以逐漸融入到越來越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在跨時空的全新場域中獲得超越物理空間的新奇體驗。
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使愛國主義教育過程走向多維化。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特征是相對于現實社會的中心化發(fā)展而言的,是指網絡系統(tǒng)中任一節(jié)點都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序列,也是一種階段性分散而整體性集中的新型信息生產和網絡社會關系形態(tài)。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特征降低了信息生產門檻,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體系,使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過程由傳統(tǒng)的簡單化模式走向多維化建設。青年在網絡空間憑借專題平臺、系列軟件、網頁專欄等集文字、圖片、影音功能于一體的多元載體,與虛擬空間高度互嵌的科技手段,能夠獲得海量、立體、多維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擺脫以往僅靠文字、語言說教的教育形式。充分發(fā)揮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優(yōu)勢,構建起多維立體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格局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網絡空間的交互性使青年線上互動意識更強化。網絡空間的交互性是指網絡用戶通過多種輸人和輸出方式,與網絡系統(tǒng)、與其他網絡用戶進行雙向甚至是多向交流互動的特性。網絡空間的交互性區(qū)別于其他的傳統(tǒng)媒體,突出表現為多向互動和及時反饋的鮮明特征。愛國主義教育從集中化、序列化的現實空間走向扁平化、個性化、彌散化的網絡空間,實現了“以點對面”向“以點對點”的教育方式轉變,凸顯了網絡空間的綜合優(yōu)勢。在現實社會中,青年受真實環(huán)境的制約、個體的性格差異以及交流對象的復雜性等影響,缺乏適合交流溝通和互動的開放性場域,導致交流互動頻率被大大壓縮。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不可交叉轉換的關系,因此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出雙向主體間的主動思維和互動行為。新時代廣大青年更熱衷于參加網絡教育活動,更喜歡在平衡主流文化與網絡亞文化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在接受網絡教育的過程中激發(fā)愛國情、夯實強國志、實踐報國行。
網絡空間視域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對策
推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整合與優(yōu)化。網絡空間信息龐雜、共享速度快,既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同時也隱蔽著許多阻礙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發(fā)展的信息,容易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年群體帶來信息選擇困惑。因此,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要從實現教育內容的協同運行開始。教育者首先要優(yōu)化、整合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體系,使其中的每一部分內容都達到最優(yōu)。如運用整體觀和系統(tǒng)論,梳理、整合碎片化、分散化教育信息,以避免內容重復;優(yōu)化傳統(tǒng)教育內容,防止新內容缺失,實現優(yōu)勢集聚;解決好當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對現實問題闡釋不力和對青年吸引乏力等難題。其次,要摒棄簡單疊加式的整合手段,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進行精細化分類,發(fā)揮網絡空間主流因素對分散和碎小信息的凝聚作用,形成主題鮮明、層次分明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體系。再次,要及時融入時代發(fā)展新元素,不斷更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內容,并把這些原創(chuàng)性觀點、引領性論斷、生動性話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時代升華;要善于把網絡熱點話題和輿論焦點納入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體系,用好網絡輿情教育新內容;要對抽象教育內容進行具體可視化轉換,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精準推送;要及時做好追蹤、反饋和評估工作,真正落實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還要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氣、有生氣、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地在青年群體中傳播。
促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愛國主義教育方法既是傳遞教育內容的獨立存在,又是體系化的整體性存在。教育者如果只是機械地合并線下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則傳統(tǒng)的方法優(yōu)勢難以在簡單的組合中得到最大化發(fā)揮,而各自的不足又未能在有機的統(tǒng)一中得到最優(yōu)化彌補。為此,教育者要從協同角度加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的聯合建設,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與現實、線上與線下方法體系的互通互融機制,形成網絡與現實高度融合的新方法體系;要深度融入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滲透、比較鑒別與自我教育等基本方法,大力開發(fā)并積極推介“精準滴灌”“云實踐”等新方法,以構建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矩陣。這就需要發(fā)揮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受眾廣、實效強的優(yōu)勢,以蘊理于情、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全景化運行。教育者要特別注意的是,愛國主義教育不能被網絡工具所異化,忽視自身的主導性地位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而是要合理運用現代化手段增強教育內容的鮮活度和方式的靈動性,以提高青年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性。
增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契合與藝術。“理論是系統(tǒng)化的知識,話語則是知識、研究范式和話語權力的集合體?!睈蹏髁x理論通過合乎時宜、合乎情理、合乎興趣的話語表達方式,使青年從中得到理論的教化、情感的觸動和實踐的感召。新時代,網絡社會語境的深刻變化正推動著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走向重塑。教育者要把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話語、宣傳話語、官方話語轉換為大眾話語、通俗話語和青年樂于接受的“微言微語”“網言網語”,以使其聽得懂、聽得到;要把愛國主義理論的宏大敘事轉化為小眾敘事,構建青年愛看、愛說、愛用的話語體系。
強化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載體的綜合與滲透。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載體在帶來教育優(yōu)勢的同時,也容易出現載體運用單一化、淺顯化等問題。實踐中,只有多種載體相互協調配合、發(fā)揮綜合效用,才能推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青年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揮作用,還需要輔之于其他形式協同開展。教育者要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網站、專題平臺、網頁專欄等主渠道作用,兼顧微博、微信、微課、慕課、知乎、學習強國等微載體功能,以減輕主渠道的“超載”壓力,增強微循環(huán)的“承載”能力,促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載體越來越融媒體化。相關部門要利用大數據對青年人常瀏覽常使用的網站、平臺、APP進行精準分析,深研廣受青睞和高頻使用的系列載體,建構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載體系統(tǒng),以筑牢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陣地。
總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出一個新型網絡空間,不僅對我國政治發(fā)展、經濟變革和文化繁榮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對培育新時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青年的誓言,擲地有聲。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領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開展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時,要優(yōu)化內在結構,不斷向網絡空間拓展延伸,以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進而厚植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其使命擔當。來源:《哈爾濱日報》理論專刊
科研處(供稿)